近期,京東與美團在外賣市場的競爭日益白熱化,從業(yè)務對抗到公關交鋒,不僅重新點燃了互聯網行業(yè)的戰(zhàn)火,也讓人們看到了高手對決的精彩。這兩家公司的共同點頗為鮮明:它們都是身經百戰(zhàn)的行業(yè)老將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京東與美團在成長歷程中,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并購作為擴展業(yè)務版圖的重要手段。京東通過一系列動作,最終將達達快送納入麾下,使其成為京東外賣業(yè)務的重要支撐。而美團則在2015年與大眾點評合并,成為O2O領域的一大巨頭,這一合并案背后,也有著紅杉資本等共同股東的推手,阿里與騰訊兩大巨頭也借此再次攜手成為同一家公司的股東。
追溯互聯網行業(yè)的并購浪潮,其根源或許可以從2010年的“3Q大戰(zhàn)”說起。這場大戰(zhàn)不僅深刻影響了360與騰訊,更對整個互聯網生態(tài)產生了深遠影響。從此,開放共贏的理念逐漸成為行業(yè)共識,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生存環(huán)境也悄然發(fā)生變化。面對巨頭的進入,創(chuàng)業(yè)者們不再只有生死一條路,而是有了更多選擇,如與巨頭合作、被收購或同行間的垂直整合。
2014年,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展開生態(tài)布局,資本游戲頻繁上演。騰訊以投資不添亂為原則,投資了搜狗、京東、58同城等企業(yè);而阿里則更傾向于收購控制,高德、銀泰百貨、UC等相繼被納入其版圖。這一年,巨頭們跑馬圈地的步伐明顯加快。
2015年,互聯網行業(yè)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并購潮,滴滴與快的、58同城與趕集、美團與大眾點評、攜程與去哪兒,四起并購案貫穿全年。盡管BAT等巨頭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,但已從主導者變?yōu)槟缓笸剖?。這些并購案的背后,是市場競爭白熱化后,雙方股東為了打破過度競爭的僵局,推動合并成為現實。
合并后的企業(yè),既享受了贏者通吃的好處,也面臨著團隊整合的挑戰(zhàn)。聯席CEO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沖突,但終究只是過渡性安排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快的的呂傳偉、趕集網的楊浩涌、大眾點評的張濤、去哪兒的莊辰超等,都相繼離開了合并后的企業(yè)。
如今,距離這些并購案已過去十年。滴滴、58集團、美團、攜程等整合后再出發(fā)的企業(yè),發(fā)展現狀各異。美團與攜程作為上市公司,其財報數據清晰顯示了它們的強勁增長。2024年,美團營收達到3376億元,同比增長22%,凈利潤更是同比猛增158.4%至358億元;攜程的凈營收也達到了533億元,同比增長119%,凈利潤同比暴漲547%。
相比之下,已經退市的滴滴和58集團則顯得神秘許多。滴滴雖然退市近3年,但仍定期在公司官網披露業(yè)績。2024年,滴滴實現營收2068億元,全年經調整EBITA達到43.27億元,成功扭虧為盈。而58集團則鮮少對外披露業(yè)績,但從側面了解其經營狀況也并非難事。有數據顯示,58同城近年來營收和凈利潤都有所波動,2023年營收同比下滑13%,盡管凈利潤轉正,但與其他三家公司相比,仍有較大差距。
十年間,這些互聯網企業(yè)的命運軌跡各不相同。美團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獨樹一幟,營收和凈利潤遙遙領先;而58集團則顯得有些失意,與其他三家公司相比,其業(yè)績規(guī)模和發(fā)展速度都顯得遜色不少。這種命運的反差,不禁讓人唏噓不已。然而,互聯網行業(yè)的風云變幻莫測,未來十年,這些企業(yè)又將走向何方,我們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