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“雙十一”電商大促再次掀起購物狂潮,但一種名為“先用后付”的新型支付方式卻引發(fā)了消費者的廣泛爭議。不少消費者抱怨,在不知情的情況下,默認付款方式被更改為“先用后付”,導致意外下單,甚至產(chǎn)生逾期費用和違約金。
據(jù)消費者反饋,他們在嘗試收藏商品或加入購物車時,系統(tǒng)卻直接完成了購買。更有消費者表示,完全不知道自己曾以“先用后付”方式購買商品,直到家中堆滿包裹,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
上海市消保委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,發(fā)現(xiàn)多家電商平臺均推出了此類服務。消費者無需提前支付,即可0元下單體驗商品,滿意后再付款。然而,這一服務也暴露出諸多問題。
首先,部分平臺在用戶未明確同意的情況下,默認開通了“先用后付”。由于下單流程的變化,消費者容易下錯訂單或產(chǎn)生額外費用。其次,該服務背后依托第三方金融機構授信,若消費者未按時付款,將面臨信用損失和逾期費用,但平臺對此類風險提示不足。
消費者想要取消“先用后付”也困難重重。關閉入口隱蔽,且存在因未完成訂單而無法關閉的情況。
上海市消保委呼吁,電商平臺應尊重消費者選擇權,明確告知服務細節(jié)和風險,并提供便捷的取消方式,確保消費者能夠安全、便捷地享受購物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