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科技的浪潮中,人工智能(AI)正逐步從抽象的概念轉變?yōu)槿藗內粘I钪胁豢苫蛉钡墓ぞ?。如今,每一次與AI的互動都仿佛在預示著,AI與我們的聯(lián)系日益緊密,其應用的爆發(fā)點已近在咫尺。
近期,在回顧各大機構發(fā)布的年度AI趨勢報告時,一個共同的關鍵詞躍然紙上——“AI陪伴”。這一概念的興起,不僅引發(fā)了廣泛的討論,也悄然改變了人們對于AI的認知。
提到AI陪伴,人們或許會想到親子互動、老人家庭陪護,甚至是與線上虛擬伴侶的戀愛。然而,隨著具身智能概念的火爆,AI陪伴開始從虛擬走向現實,以硬件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。曾經被視為烏托邦的與AI戀愛,如今已進化為可觸可感的AI寵物。
虛擬陪伴的現實價值正在逐漸顯現。盡管有人對此持懷疑態(tài)度,認為這不過是場經濟泡沫,但不可否認的是,AI陪伴已成為創(chuàng)業(yè)領域的熱門賽道。一方面,數千元的AI寵物一經上線便迅速售罄;另一方面,許多人對此仍一無所知,甚至表示不理解。
在AI陪伴的熱潮中,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:這究竟是真實需求還是偽需求?盡管在大多數人看來,與AI建立親密關系是荒謬的,但現實卻是,早在AI發(fā)展的早期階段,諸如Character.AI這樣的虛擬社交應用就已經嶄露頭角。
在過去的一年里,AI超級應用的發(fā)展主要呈現出兩大方向:一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產力工具,二是以Character.AI為代表的虛擬社交。數據顯示,Character.AI網頁的每月訪問量已超過2億次,用戶平均停留時間長達29分鐘,遠超ChatGPT的8分鐘。
在國內市場,AI伴侶這一概念也逐漸受到關注。今年年初,一位小紅書博主分享的與GPT的戀愛日常,讓AI伴侶這一小眾賽道開始進入大眾視野。盡管隨著熱潮的退去,與GPT談戀愛的熱度有所降低,但仍有不少用戶保持著與GPT的戀愛關系。
這種情感寄托的持續(xù)性,證明了AI伴侶的商業(yè)價值或將具備穿越長周期的能力。在國內市場,一個專為虛擬社交而生的垂直AI產品——星野,已經嶄露頭角。數據顯示,星野的用戶月活達到525萬,在國內AI原生應用總榜中排名第七。
從落地場景來看,無論是星野還是其他國內較火的AI陪伴產品,都以角色化為起點,向故事化延伸,核心都是情景劇本。這些看起來或許幼稚“中二”的人物設定和劇情,對于很多人來說仍具有吸引力。
與看小說或短劇相比,能直接與虛擬角色聊天,使他們能更沉浸式地參與劇情并成為主角,追求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成的理想化愛情,這何嘗不是一種情感實現和心理滿足。事實上,虛擬角色的市場需求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。
在二次元文化中,有一種衍生亞文化叫做“語c”,即語言cosplay。不同于cosplay還需要服裝、道具、造型,語c只需要通過文字去扮演選定的角色,并展開場景對話。由此還衍生出“語c師”這種新型職業(yè),市場需求之大可見一斑。
雖然實現的路徑不同,但AI陪伴與語c的底層邏輯是相似的,都是通過語言和劇情去突破虛構與現實的“次元壁”,讓客戶沉浸于幻想關系,實現情感慰藉和穩(wěn)定陪伴的作用。與語c相比,AI陪伴更“安全”也更穩(wěn)定,能讓用戶呈現出更坦誠開放的狀態(tài)。
小眾市場并不代表著市場需求不夠大,反之可能用戶粘性還更高。在小眾市場中,用戶往往對特定的產品或服務有著更高的支付意愿。AI寵物或將是下一個藍海市場。數據顯示,相比如今熱門的AI生圖、AI視頻等賽道產品,AI陪伴“拿得出手”的產品已經多于前兩者。
各大玩家爭相入局,市場火熱的背后,主要也是因為AI陪伴類產品進入門檻并不高,產品可復制性太強。然而,市場產品普遍同質化嚴重,可替代性較強。沒有不可替代的內容價值,產品不夠夯實,自然用戶留存也低。
為了尋找更穩(wěn)定、更明朗的盈利模式,新玩家們開始瞄準硬件這一新熱土。一個真正可觸摸的AI寵物顯然更具備現實意義的陪伴價值。盡管AI陪伴是個新賽道,但情感陪護和AI玩偶都不是新概念。
LOVOT是一個來自日本的AI機器人,它沒有任何生產力,唯一的功能就是陪伴。盡管售價高昂,但LOVOT仍受到了市場的歡迎。在國內市場,國產版AI寵物Cupboo咘咘同樣也在經歷斷貨的熱潮。
當市場還在不斷討論AI搜索是否能成為新入口時,AI陪伴產品的“無用”正在成為其最大的價值。正如泡泡瑪特創(chuàng)始人王寧所說,如果讓玩偶變得有用,那銷量一定會下降。因為有用的東西先天就代表著它會退化,會被迭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