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北京與上海兩地統(tǒng)計局公布的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(社零)數據,引發(fā)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討論。數據顯示,兩地社零同比分別下降了14.1%和13.5%,這一顯著下滑引發(fā)了關于消費降級的猜測。
社零作為衡量消費情況的重要指標,涵蓋了企業(yè)(單位、個體戶)直接售給個人及非生產、非經營用途的實物商品金額,以及餐飲服務收入。那么,京滬兩地11月份社零數據的意外下滑,究竟是何原因所致?
為了探究這一問題,多位專家接受了深入采訪。專家們普遍認為,將這一數據下滑解讀為消費降級并不準確。實際上,11月份京滬社零數據的下滑,主要受到了暖冬氣候以及消費活動前置的雙重影響。
從數據分類來看,京滬兩地同比下降最為明顯的商品類別為燒類(如燃油、煤氣等)商品及用類商品。其中,北京市燒類商品降幅尤為顯著,同比下降了23.7%;上海市用類商品降幅較大,同比下降了20.3%。
天風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宋雪濤指出,燒類商品降幅明顯與氣溫密切相關。2024年11月,北京地區(qū)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3℃,創(chuàng)下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。而上海雖然在去年11月上旬曾出現氣溫驟降,但今年的寒潮則推遲到了11月底。這種暖冬現象,對北方的影響尤為顯著,從而導致了燒類商品需求的減少。
北京師范大學教授、“一帶一路”學院研究員萬喆進一步分析認為,雖然燒類商品在社零中占比不高,但用類商品的降幅更為顯著。她指出,除暖冬影響外,消費前置也是導致社零下滑的重要原因。近年來,“雙11”促銷活動提前的趨勢日益明顯,今年更是尤為突出。這種消費前置現象,使得10月份的消費增長相對較好,而對11月的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。
針對網友關于京滬社零最大降幅在于餐飲,尤其是高端餐飲的分析,萬喆表示這一觀點并不準確。她指出,雖然餐飲類回升趨勢有所收窄,但用類商品的降幅更大。在弱復蘇過程中,消費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替代效應。例如,居民購車購房比例的提升,會擠占其他消費。
針對京滬社零數據能否代表全國的疑問,專家們也給出了明確的答復。從全國數據來看,四季度以來市場銷售保持回升態(tài)勢,社零同比增長3%,增速雖較10月有所回落,但仍快于三季度平均增速。因此,京滬兩地的數據偏差并不能代表全國情況。
宋雪濤認為,互聯(lián)網促銷帶來的前置效應和透支效應,在線上消費占比更高的高能級城市(特別是一線城市)表現更為明顯。而萬喆則指出,京滬兩地的數據偏差可能與政策執(zhí)行速度較快、啟動時間較早有關。她強調,雖然京滬兩地的社零數據不能說代表全國,但仍需透過這些數據看到消費仍處于弱復蘇的過程中。
針對網友關于社零數據與房地產銷售情況是否相關的疑問,萬喆明確表示,房地產不納入社零統(tǒng)計,不直接影響社零。但房地產與消費確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。她指出,房地產通過地方財政、產業(yè)鏈條及就業(yè)以及居民資產狀況和財富效應三個渠道影響消費。
最后,針對網友關于促消費政策不管用的觀點,萬喆表示這一觀點也不成立。她指出,通過對數據的結構分析和客觀原因的拆解可以發(fā)現,促進消費政策仍然有效。她強調,要全面地看待問題,不能僅憑一兩個月的數據就得出片面的結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