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泡泡瑪特這家潮玩企業(yè)再次吸引了市場的廣泛關注,其全年營收突破百億、股價飆升以及毛利率高達66.8%的業(yè)績數據,引發(fā)了資本市場的熱烈討論。
泡泡瑪特從最初的質疑聲中一路走來,如今已被華爾街分析師賦予了“東方迪士尼”和“中國潮玩全球化樣本”等新標簽。其商業(yè)傳奇始于IP孵化,得益于資本的青睞,逐漸發(fā)展為一個備受矚目的品牌。
根據泡泡瑪特發(fā)布的財報,2024年其營收達到了130.4億元,同比增長106.9%,經調整后的凈利潤為34億元,同比增長185.9%。尤為引人注目的是,海外業(yè)務成為了其增長的最大驅動力。數據顯示,海外及港澳臺地區(qū)的業(yè)務收入達50.7億元,同比增長375.2%,占總營收的比重已提升至38.9%。
東南亞市場是泡泡瑪特海外業(yè)務中的佼佼者,營收達到24億元,同比增長高達619.1%。泰國市場的火爆尤為突出,Labubu盲盒在當地售價遠超國內,但仍被搶購一空。泰國頂流明星Lisa和泰國公主的推薦,更是讓Labubu獲得了“神奇泰國體驗官”的官方稱號,進一步驗證了潮玩產品出海的文化溢價效應。
在北美市場,盡管泡泡瑪特目前僅貢獻了7.2億元的營收,但556.9%的增速顯示了其巨大的潛力。泡泡瑪特已在美國圣地亞哥、英國牛津街等地標開設了門店,并與梵高博物館等藝術IP合作,提升了其品牌的高端定位。
泡泡瑪特在海外市場采取直營模式,完全掌控運營權,這一策略在曼谷旗艦店得到了驗證。該店在銷售高峰期,月銷售額一度達到3000萬元,相當于國內10個門店的平均銷售額總和。
然而,在海外市場高歌猛進的同時,泡泡瑪特在國內市場卻面臨一些挑戰(zhàn)。財報顯示,國內會員復購率從2019年的58%下滑至2024年的49.4%,用戶的新鮮感逐漸消退。為了應對這一困境,泡泡瑪特開始轉向“去盲盒化”策略,手辦等盲盒產品的占比持續(xù)下降,而毛絨玩具則迎來了爆發(fā)式增長。
全年手辦營收為69.4億元,同比增長44.7%,但占比已降至53.2%。相比之下,毛絨玩具的營收同比增長了1289%,達到28.3億元,收入占比從2023年的3.2%提升至21.7%。MEGA和衍生品等其他品類也實現了快速增長。
盡管毛絨玩具等新品類為泡泡瑪特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,但其對頭部IP的依賴問題依然突出。以拉布布為代表的THE MONSTERS成為現象級超級IP,全年營收達到30.4億元,同比增長726.6%。而傳統(tǒng)經典IP MOLLY也實現了105.2%的同比增長。然而,新IP如CRYBABY雖然增速驚人,但仍需進一步突圍。
在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,泡泡瑪特也面臨著來自其他玩家的競爭壓力。例如,樂高、HOT TOYS以及國內品牌TOPTOY等都在持續(xù)加劇市場競爭,導致行業(yè)集中度一直較低。同時,泡泡瑪特曾因“盲盒泡沫論”而遭遇二級市場的拋售,雖然其股價在2024年10月創(chuàng)下新高,但創(chuàng)始人及高管的套現行為再度引發(fā)了估值質疑。
從估值角度看,泡泡瑪特當前的市盈率高于傳統(tǒng)消費股,其高估值主要得益于“海外再造一個泡泡瑪特”的想象空間。然而,如果其產能、IP孵化以及品類創(chuàng)新等基本面無法匹配增速,那么其資本敘事或難以持續(xù)。
綜合來看,泡泡瑪特的2024年財報呈現出一種“冰火兩重天”的態(tài)勢。一方面,海外市場的高速增長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;另一方面,國內市場的隱憂和競爭壓力也不容忽視。未來,泡泡瑪特需要在保持海外市場增長的同時,解決國內市場的結構性矛盾,以實現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