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方的寒冬中,小謝翻出了幾年前初到北京時購置的大衣,這件曾讓她精心搭配鞋包的外套,如今在地鐵通勤的早晨卻顯得格格不入。車廂內(nèi),黑色羽絨服幾乎成了統(tǒng)一著裝,大衣的身影寥寥無幾。
小謝的發(fā)現(xiàn)并非個例,2024年的冬天,羽絨服似乎成了更多人的選擇。社交平臺上,時尚精致的話題逐漸讓位于質價比的討論,耐用與實用成為了消費者更為關注的品質。在抖音上,羽絨服的相關話題播放量高達759.5億次,是大衣的5倍多。銷量數(shù)據(jù)也顯示,羽絨服在入冬后的幾個月里,銷量遠超大衣,且隨著氣溫下降,差距進一步拉大。
這一趨勢背后,是消費者對于功能性服飾的青睞。無論是起源于19世紀農(nóng)場工作服的巴恩風,還是近年來持續(xù)增長的戶外服飾,都體現(xiàn)了實用主義的風潮。在社交媒體上,長期主義成為熱門消費話題,時尚易過時,而功能則更具保值性。羽絨服以其保暖的功能性,成為了更多人的主動選擇。
商家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一趨勢。在抖音平臺的品牌周銷售總榜中,羽絨服品牌占據(jù)了重要位置,鴨鴨、波司登、雅鹿等品牌穩(wěn)居前列。這些品牌不僅在款式、材質上不斷創(chuàng)新,更將科技元素融入產(chǎn)品中,如高梵的黑金羽絨服,以其獨特的金色蓄熱內(nèi)里成為爆款。波司登則將自己的品牌與技術方向向極端環(huán)境靠攏,推出極地極寒羽絨服,號稱可抵御-50℃低溫。
與此同時,大衣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。在匆忙的生活中,嬌貴的大衣成為了打工人的負擔,許多人開始考慮與大衣的斷舍離。一位博主分享道,斥巨資買來的大衣每年穿不了幾次,而且打理起來也頗為麻煩。相比之下,羽絨服則更加輕便、保暖且易于打理。
實用性大于美觀性的時代特征也加劇了大衣的落敗。品牌和設計的重要性被下降,穿著感受和性價比成為了消費者更為關心的因素。在北方騎電動車、坐地鐵通勤的普通打工人中,大衣更是難以派上用場。羽絨服以其高密度的外層面料和防水、防風、防皺的涂料,再加上能夠很好留住空氣的羽絨,成為了更好的選擇。
在消費降級、長期主義、斷舍離等討論下,非剛需的消費正在被人們有意識地遏制。在冬裝外套這個品類中,動輒數(shù)千元的大衣成為了可以被放棄的對象。一篇名為“我放棄擁有長款大衣”的小紅書筆記中寫道:“30+的我不是都市麗人,不盲目跟風時尚,普通人的我不需要穿得時尚,只需要輕便舒適?!?/p>
羽絨服以其實用性、保暖性和科技元素的融入,成為了這個冬天更多人的選擇。而大衣,則需要在這樣的市場環(huán)境中尋找新的定位和生存空間。